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很多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来访者会对我抱怨说:老师,各类治疗神经症的书籍我几乎都阅读过了,理论也基本都了解,但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。
总是无法克制自己不去顺从症状,总是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。
事实上,知行不能合一不仅仅是神经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困境,也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生活中的难题:理智层面已经明了正确的行为方式,但是内心的情感深处,总是有一个反对的声音在左右自己的行为;思维上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,但在懒惰与欲望的裹挟下总是迟迟不肯做出改变。
之所以道理都懂,但是做不到或者说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,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背后,有诸多的深层逻辑与原因。
了解清楚根源,把握住问题的核心,树立正确的态度,实践就会变得容易许多,痊愈也不再可望而不可及。
01知行不合一,是因为知的不到位很对神经症来访者声称自己谙熟各种理论,已经掌握了其核心与精髓,但事实并非如此,他们对理论的认知大多属于浅尝辄止的阶段。
虽然人人都知晓森田疗法的要义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,但森田先生的原著有多少人认真翻阅过呢?自然的真谛又有谁能了如指掌呢?就拿神经症的底层逻辑而言,虽然都理解要允许念头、情绪、躯体症状的存在,但这三者的本质究竟为何?以及处理方式又有什么区别?再者,允许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,是主动的容纳?还是被动地承受?清楚答案的病友,想必少之又少。
这就是为何我录制了《神经症基础理论课》,在咨询前建议来访者学习精神活动的架构与理论。
没有足够的理论作为支撑,实践必定会南辕北辙、适得其反。
因此,想要治愈自己的神经症,必须要对如下问题有基本的认知。
首先,我们需要理解思维、情绪、躯体症状三者的本质,以及它们之间关系。
思维是我们脑海中的文字、声音、图像,情绪是思维在我们身体感受上的反应,躯体症状是持久、剧烈的情绪在躯体上的反应。
三者之间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。
简言之,我们的脑海先产生一个念头,紧接着我们由于这个念头而滋生了情绪,情绪会带来身体上的反应(血压升高、心跳加速、心慌、胸闷等等),如果这个念头经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,我们的身体会习惯、加深这种情绪反应,短暂的情绪就会形成长久的躯体症状,这就像一次一次的“天气”最终变成了持久的“气候”。
因此,我们治愈自己的神经症,必须要从问题的根源——也就是“念头”——入手,学会如何处理思维,是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强迫症以及失眠痊愈的核心。
其次,很多病友误把转移注意力视为了对症状的控制,认为这是逃避,认为转移注意力是刻意付诸努力的,是“强迫”的,认为森田疗法中的顺其自然就是不能控制念头。
事实上,顺其自然也好,认知解离也罢,要求的都是不能驳斥、顺从念头,同时也不要打压、抑制念头(即大部分患者理解的不控制念头)因为这样就没有让念头保持原样,反而是给予了它更多的能量,使它更加强大。
同时不允许念头的产生,会在触发白熊效应后滋生更多的二级念头与二级情绪,即因为念头而产生的念头、因为焦虑而产生的焦虑,也就是接纳与承诺疗法中所谓的“不纯粹的痛苦”。
但是“转移注意力”、解离想法都不是对念头的操纵,而是对念头的觉察与旁观,即单纯把注意力从念头本身调离,不给念头煽风点火、添油加醋。
换言之,不理会念头是“允许念头出现+停止给念头提供注意力从而达到切断念头”,而控制念头则是“不允许念头出现+虽然也是切断念头,却无形之中给予了念头注意力”,两者的原理、效果是完全相反的。
因此,转移注意力从来不是控制念头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顺其自然与为所当为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侧面,很多陷入理论强迫的患者把这两者割裂开来,认为这是毫无干系的两个独立步骤,事实上两者具有同时性与同一性,顺其自然就是为所当为,两者是同时发生的,且不可分离的,都是强调把注意力从对念头的纠缠上导向当下的现实。
所以,强迫性的思考与行为事实上从来不是被强制的,而是不自觉成瘾的。
因此切勿从根源上控制念头情绪的产生,唯有强迫自己改变对于念头、情绪的反应模式,才可以真正地痊愈。
02与其说做不到,不如说不愿做阻碍我们知行合一的另一个原因,并不是这项工作本身的难度,而是我们自身缺乏达成它的意愿。
明明知道思维反刍、强迫行为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痛苦,但依然忍不住一遍又一遍体验这种痛苦。
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,是追求愉悦、抗拒痛苦的,那为何在神经症的过程中对痛苦上瘾了呢?原因如下:首先,我们的大脑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。
换言之,每一次思考、认知的过程都会在大脑中形成一道独特的沟壑与回路。
负面的思维习惯反复刺激大脑的情绪系统导致其失衡,情绪系统反过来绑架思维,形成一个封闭的死循环,表面上是对痛苦上瘾,事实上是找不到逃脱痛苦的出口。
其次,虽然内耗的过程痛苦,但我们总是心存侥幸地希望可以通过思考解除痛苦。
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总是警示我们某些地方出了问题,如果不去在思维上求得一个解决方案,我们总会被焦虑包围。
虽然深知无论怎样思考,都不可能对现实有任何助益,但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最熟悉且最不费力的方式。
再者,让我们把这个思维中的危险搁置在一边,回到正常生活之中,短时间内痛苦会加剧甚至飙升。
这也是为何很多神经症病友在尝试了放下穷思竭虑投入生活后,很快就会被击退回症状之中。
症状虽然痛苦,但是离开它我们甚至会更痛苦,因此还不如继续沉浸在其中,怀着一丝微弱的希望看看能否通过想明白、弄清楚的方式来让自己舒适。
换言之,负面情绪的发展是呈山形曲线的,在不去理睬它之后,可能还会持续攀升一段时间,但在到达巅峰之后就会逐渐回落。
改变的关键,就是承受住这个由弱变强,再由强变弱的转折点。
因此,不是我们做不到,而是主观上不想做。
虽然沉浸在思维中是痛苦的,但是相较于直接行动起来,它是不费劲的,熟悉的,且有可能会带来暂时的安全感的。
即时满足、目光短浅,在面对苦难时,趋易避难,急于求成,这是人类的天性。
从生理角度来讲,这是因为我们情绪脑与本能脑过于强大,纵使、绑架理智脑的理性思考所致的。
(扩展阅读:识破神经症的陷阱——别让“情绪”绑架“认知”,大脑没那么值得信赖)所以,我们虽然内心知道应当将疑虑抛之脑后,但不愿意承受痛苦、不想付诸努力、投机取巧、心存侥幸的本性,让我们迟迟无法做出改变。
具体的表现就是总希望想通了、捋顺了了之后才愿意投入生活,否则整个人就停滞在了思维之中。
然而,我们的情感、情绪几乎是不可能通过思维来塑造的。
精神活动有其自身独特的运作规律,由不得个人意志的支配。
随着新的经验、新的行动的展开,情绪才会发生转化与改变。
因此,不是先舒服了再去生活,而是先去生活才能舒服。
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,势必会让症状愈演愈烈。
让痛苦洗礼心灵,让焦虑浸泡全身,忍受、克制、迎难而上,这才会体悟到森田疗法中所述的心机一转。
这听起来无比困难,但事实上只是因为缺乏正向的反馈。
这就像如果一个人惧怕毛毛虫,若能不管不顾地先接触几次毛毛虫,体验到它并不恐怖后,由真实经验带来的心安远胜再多的理论与心理安慰。
随着正向反馈的积累,我们对于焦虑情绪的耐受度与掌控感也会逐渐提升,痊愈就会越来越近在咫尺。
还有很多患者认为痊愈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与韧性,是一项艰苦的考验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痊愈所需要的是习惯,而习惯是自我巩固、越用越强的,当我们培养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与情绪反应,恢复起来是越来越顺畅、越来越不费力的。
其实,仔细回想一下,在你没有患神经症之前,生活的一切都是不受强迫、焦虑、抑郁干扰的,你该吃饭吃饭,该睡觉睡觉,这些都是本来轻松惬意的生活。
之所以现在觉得生活很困难,是因为被思维创造出来的症状束缚了手脚,而这种束缚恰恰是一戳就破的,只要你不认为它存在,它就不会存在。
不在生活中为情绪、念头浪费一点时间,这本来就是生活的常态,而不是一个刻意需要努力做到的任务。
因此,要想治愈自己的焦虑、抑郁、强迫,一定要以生活实践为中心,清明地活在当下是及其正常、无比轻松的一件事,不是竭尽全力追求卓越,而是顺遂本能回归自然。
03做不到,可能因为缺乏辅助的技巧欲先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神经症的治愈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接纳与承诺疗法中的认知解离、情绪扩展,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行为纠正,精神分析疗法中的内感体察以及内观、冥想、正念中的各类技巧都会对注意力的控制、情绪的接纳、念头的分离起到十分有效的帮助。
因此,在神经症痊愈的途中并不存在什么做不到,只是我们难以克服天性去完成一件本来就不需要努力的事情,难以拨开并不存在的迷雾回归本心。
只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、实践方针,并配合辅助的技巧,痊愈就发生在当下、此时此刻。
版权所有。? Since 2023 .飞信百宝箱 All rights reserved.